文獻分享

瞭解幫助受創傷的嬰兒,幼兒及其家人的痛苦

Perspective on helping traumatized infants,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Osofsky, 2009)

本篇文章的作者,以身為一位兒童心理健康協會的督導1的經驗,描述了像是兒福工作者、醫師、家訪員、老師等工作,可能遇到的心理困境,並提供了三個個案經驗,指出該如何「協助」這些助人工作者。

由於作者是以親身的經歷來寫作,因此用比較生動的方式去描寫了助人工作者可能會遇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因為想要幫助這些承受了家暴的兒童,去同理他們的創傷,導致助人工作者也出現了過度認同(overidentification)、逃避等現象,甚至影響了他們助人的專業,像是他們會變得難以觀察、傾聽病患的故事,甚至有可能因為情緒崩潰而在不適當的時機結束療程。

因此,作者認為應該要正視這個問題。不過作者指出,這些助人者並不需要他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而是應該要讓他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已經受到個案的影響,或是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願意求助,而督導也要能夠適時提供幫助,並且在他們剛踏入這個職場時,就要讓他們做好面對創傷的心理準備。

最後,作者在文末簡單提供助人者、督導及組織一些面對同情疲勞時的建議。助人者在面對高風險的同情疲勞環境時,應該要以開放的心胸傾聽別人給予的建議,並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當自己發現心靈已經無法負荷時,也要懂得照顧自己。而督導則是應該要在一個安全、可信任的環境下定期的傾聽、瞭解助人者談談他們的想法和感覺,並適時的給予一些建議,並且協助他們察覺情緒,這麼一來,除了能夠傳承工作上的經驗外,在舒緩情緒上也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組織也應該要將同情疲勞的議題,放入組織的訓練及管理中。

1諮商督導:一位諮商員、心理治療者或其他助人專業者,若能得到好的督導,比較能夠承受來自個案的攻擊或傷害,督導可提供我們一個機會往後退幾步再回過頭來看看。督導也是自我照顧與開放新學習經驗當中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助人者持續自我發展、自我覺察及致力於發展的過程中無可取代的一部份(轉引自藍菊梅,1996,頁199)。

延伸閱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