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享

同情疲勞的概念分析:了解同情疲勞的發展

Compassion fatigue within nursing practice: A concept analysis (Coetzee & Klopper, 2010)

這篇文章屬於一種回顧性文章,也就是作者搜尋了以往和同情疲勞相關的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出同情疲勞的內涵、發展及症狀等,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同情疲勞的案例給讀者參考。

經過相關書籍、期刊、論文等的檢閱,作者歸納出的概念如下圖:

作者大致將同情疲勞發展的過程分為風險因子、成因以及發展三大類,以及同情疲勞的徵狀與後果。(1) 風險因子(risk factors):指有受傷的危險、受損的可能性、可能產生危險的人、事或因素,而使照護者有可能產生同情疲勞的風險因子分別為接觸苦難、自我損耗、壓力。(2)成因(causes):產生或帶來同情疲勞的原因,分別是長期的、持續的、密集的接觸風險因子。(3) 發展(process):同情疲勞的發展是逐漸累積而產生的結果,分為三個階段,程度由輕到重分別為─可藉由休息而消除的同情不適(compassion discomfort);如若照護者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就會產生同情壓力(compassion stress);最終產生消耗能量的速度超過復原速度的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4) 徵狀與後果(manifestations):同情疲勞的徵狀及後果分為身體(physical effects)(如頭痛、睡眠不足)、社會(social effects)(如與他人疏遠、退縮)、情感(emotional effects)(如漠不關心、麻木)、靈性(spiritual effects)(如無望感)以及智能(intellectual effects)(如判斷力變差、工作效率降低)五個層面。

延伸閱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