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享

同理、暴力及壓迫動物之間的關聯之回顧

A reviewof the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s between empathy, violence, and animal cruelty

本篇為回顧性文獻,主要聚焦於同理、同情的水平,以及暴力行為與動物壓迫之間的關係。

同理心透過察覺他人痛苦的同情,提供的即時反饋,阻礙侵略行為。研究顯示,同理和侵略呈負相關,有行為問題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加,攻擊性越高,有越低的同理水平。家庭暴力的兒童比對照組有更低的同情水平,並可能更能夠比其他孩子找到理由或證明自己使用暴力的正當性。學者Ascione and Arkow (1999)認為,孩子們可以複製暴力成人的行為,並能夠享受自己傷害動物的那份權力(控制論),而無痛苦情緒(損害同情)。累積的研究表明,對孩子有侵略行為的父母,可能部分是由於父母本身缺乏同理而產生的,這可能有礙兒童同理的發展,並反過來促進孩子殘酷的體現,對動物和其他暴力或者無情的行為。

同理推廣(generalization) 透過人性化教育能增加對動物的同理,進而增加對人類的同理。學者Thompson and Gullone支持這一觀點,灌輸兒童與維持同理的規範性水平,已經越來越被認為是減少殘酷對待動物和人類暴力的一種手段。

但關於對動物的同理能推到到對人類的同理(雖兩者有正相關並不表示能轉移),學者Ascione認為沒有足夠證據支持。雖然高年級實驗組比對照組有較高的同理,但這並沒有參照他們對動物的態度,而且對照組跟實驗組對動物的態度沒有差異。另一位學者保羅的研究指出,對動物和對人類的同理,雖然經常呈正相關(雖然不強),但也似乎是可分離的,兩者有不同的來源。他建議雖然同理的一般結構背後可能包括動物和人類,但同理的實際過程中可能由取決於不同目標來引發(人類或動物)。

  1. 結論
  2. 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同理的水平是攻擊行為和壓迫動物的唯一或主要驅動力。
  3. 根據已有的研究童年遭受暴力(有或沒有虐待動物的存在) 再加上缺乏親社會行為的父母,可能有助於暴力行為的光譜的發展(但其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包括虐待動物)。
  4. 雖然同理的能力受損可能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但其他的反社會人格因素如控制性格和自我中心,似乎在持續暴力行為發揮重要的作用。此外,同理本身就是一個多層面的結構。將他作為單一解釋變暴力的原因是不明智的。
  5. 關於對人類和動物的同理和行為,本研究認為不能將對動物的同理將轉移到對人類的同理(反之亦然)。 對人類和對動物的同理來自不同人格維度,並有變異的來源不同,建議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延伸閱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