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享

同理、同情與同情疲勞及對生理的影響

同理(empathy)的定義:將主觀的想像投注到客體中,是一種理解、敏銳、可以替代性的感覺到他人的感受、想法、經驗,而沒有經過完整客觀的溝通。同理是一種回應,要說出適當的話、做出適當的反應需要「想像」「投射」到需要幫助的人,但也是一種過程。

同情(compassion)的定義:能體會到他人所承受的痛苦,並想舒緩他的痛苦。同理只是想要去想像他人的經驗,但同情是想要去幫助他人。同理應該是同情的基礎概念,同情則是一種聚焦的同理,特別關注於他人的痛苦。

在某些職業中特別需要同理的能力,例如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在治療病人之前要先具備同理的能力,具有同理能力的醫者能夠和病人建立信任,因此能在幫助的過程中了解病人的遭遇,並找到對的治療方式。有同理能力→移情/同理/傾聽的能力→能和病人建立信任及關係→得知更多有用的資訊→做出適當的診斷及對的治療。

然而,同理是一個雙面刃。心理醫師不僅要了解病人的感受,還要體會病人的所有負面感受,且作為陌生人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進而就可能出現同情疲勞的徵狀。學者Figley(1995,2002)羅列了和苦難一起工作的人會有的情緒反應如無助感、焦慮或恐懼、罪惡感、生氣、麻木或疏離感等。當醫者覺得沮喪或出神的時候,會限制判斷力還有反應時間。人不可能同時思考兩件事情,這和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有關,因此當情緒佔據了我們的心神,就會妨礙我們做出判斷。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左腦掌控語言、邏輯;而右腦掌控非語言、直覺。通常左右腦我們都需要,當我們的心靈不痛苦的時候,兩者會一起運作。當我們正處在震驚的狀態中,大腦會自動串連神經反應,只要暴露在驚嚇的情緒當中,身體就會開始分泌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增加心血管活動,降低不必要的生理活動。

因此,當我們出現同情疲勞的症狀,其實並非只是心理上的負面狀態,生理上也會受到影響。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的,只要一想起(事件),就會感覺到相同的感受,身體就會啟動自動反應開始分泌糖皮質激素,如果一直暴露在創傷事件或記憶中,會導致不正常的神經傳導物質與賀爾蒙活動,進而永久的改變神經元及組織。

延伸閱讀主題